增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去年城市热岛监测公报发布,这些区域热 [复制链接]

1#

年广州城市热岛强度为1.3℃,比去年高0.2℃。广州市气象部门最新发布的《年广州市城市热岛监测公报》显示,热岛强度较强的区域主要在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南部、白云区西部、花都区中南部、*埔区南部、番禺区中北部、增城区南部和从化区中部。天河区林和街、石牌街,越秀区北京街、梅花村街,海珠区琶洲街、沙园街等热岛强度较强。

年以来广州城市热岛强度总体呈减弱趋势

《年广州市城市热岛监测公报》显示,根据广州12个城市代表站年平均气温计算年城市热岛强度为1.3℃。年以来广州城市热岛强度总体呈减弱趋势,年的城市热岛强度最强,达到1.5℃,年的城市热岛强度最弱,为1.1℃。

空间分布上,年平均气温热岛强度较强的区域主要在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南部、白云区西部、花都区中南部、*埔区南部、番禺区中北部、增城区南部和从化区中部,热岛强度超过1℃。其中白云区江高镇、新市街、金沙街,从化区太平镇、良口镇、城郊街,番禺区洛浦街、桥南街、钟村街、大石街、小谷围街,海珠区琶洲街、沙园街、凤阳街、滨江街、赤岗街、新港街、南石头街、海幢街、南洲街、素社街,花都区花东镇、新雅街、新华街,荔湾区南源街、逢源街、西村街,*埔区*埔街、夏港街、永和街,天河区林和街、石牌街,越秀区北京街、梅花村街,增城区石滩镇等地的城市热岛强度达到1.5~2.5℃(中等强度)。城市热岛效应较弱的区域主要位于从化区东北部、增城区西北部和东部、花都区北部、白云区东南部、*埔区中北部、南沙区南部等地,热岛强度在0.5℃以下。

热岛强度可能与人为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专家表示,结合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布图,可以看出热岛强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及空间关系,热岛强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具有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热岛强度较强的区域主要位于人工表面土地利用类型,对应归一化植被指数较低,城市化导致人工下垫面获得更多的净辐射通量,同时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释放人为热,使得该区域热岛强度较强。

而从化区、增城区和花都区等部分区域以林地下垫面为主,归一化植被指数基本在0.8以上,热岛强度较弱。在天气气候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热岛强度可能与人为因素的关系更密切,城市化进程快的区域,热岛强度可能增强。

热岛强度增强区域有不少在中心城区

数据显示,与年相比,从化区、*埔区、南沙区大部分地区和增城区、花都区、白云区、番禺区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热岛强度有所减弱,减弱幅度在0.3℃以上的区域有:从化区良口镇、吕田镇,*埔区联合街,南沙区*阁镇、横沥镇,增城区荔城街、派潭镇,白云区钟落潭镇、太和镇,番禺区新造镇。

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从化区西南部、花都区、白云区、增城区和番禺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热岛强度有所增强,增强幅度在0.3℃以上的区域有:海珠区新港街、海幢街、琶洲街、沙园街,花都区新雅街、炭步镇、花东镇、花城街、赤坭镇,白云区鹤龙街、江高镇,*埔区长洲街、永和街,增城区中新镇、派潭镇、荔湖街。

热岛强度高值主要出现夜间

监测表明,年广州市各季节平均气温城市热岛强度1.1~1.5℃,与年相比,各季节热岛强度都有所增强,增幅在0.1~0.2℃。其中冬季广州市平均气温城市热岛强度1.5℃,全年最强。

年广州市城市代表站夏季(6-8月)平均气温的热岛强度平均为1.1℃,各地夏季平均气温热岛强度小于3.0℃,符合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对城市热岛强度的要求。空间分布上呈现多大值中心的特征,有5.7%的测站夏季热岛强度≥1.5℃,分布在白云区江高镇、同和街,番禺区钟村街、洛浦街、桥南街,海珠区沙园街、琶洲街、海幢街、凤阳街、赤岗街,花都区新雅街,*埔区夏港街,荔湾区南源街,天河区林和街,越秀区东山街、北京街,增城区石滩镇、荔湖街,从化区城郊街。另外,广州有48%的测站夏季热岛强度≤0.5℃,主要位于从化区、花都区、白云区、*埔区、番禺区、增城区和南沙区部分地区。与年夏季相比,从化区东北部和西部、花都区北部、白云区东部、番禺区北部、*埔区中部、南沙区南部、增城区中北部等地夏季热岛强度减弱了0.5~1.0℃,而增强了0.5℃以上的区域零星分布于各区。

年广州各城市代表站逐时热岛强度呈明显日变化特征,从12个城市代表站平均热岛强度日变化来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07-09时为下降时段,10-14时为相对稳定的弱热岛时段,15-19时为上升时段,20-06时为稳定的强热岛时段。热岛强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夜间(20-06时),增城区荔城街、荔湾区彩虹街、从化区城郊街、海珠区滨江街和琶洲街的热岛强度均达到了2~3℃;热岛强度的低值则主要出现在白天(9-14时),城市代表站平均热岛强度低于0.5℃。

专家建议引风入城

根据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技术指南》,城市热岛强度划分为五个等级。监测数据显示:年广州市9.3%的区域热岛强度达到中等程度,51.0%的区域强度为弱,没有出现强和极强级别。且各地夏季平均气温的热岛强度均小于3.0℃,符合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相关指标要求。

针对广州市目前的城市热岛效应状况,气象专家建议合理规划城市通风廊道,引风入城。城区密集的建筑群造成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增加,对风的阻力增大,使得城区内的热量不易散失,针对广州城市热岛强度较强的中心城区应按照盛行风与郊区生态冷源构建主通风廊道,同时要注重城区内部次级通风廊道的规划。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中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城市规划与区域气候环境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为确保区域规划科学合理,在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开阔程度以及建筑物覆盖率、建筑排列布局方式等方面均应开展气候环境研究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最大程度发挥生态冷源和城市通风廊道的作用以降低热岛效应,减少因规划设计不当而导致的气象和环境问题。

专家还建议广州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推进建筑节能,调节局地小气候。具体来说,是采用高反射率地表材料、园林绿化、新增水体、绿色屋顶等改善城市下垫面热力学特性,进而改善城市热岛效应。针对热岛强度达到中等程度(1.5~2.5℃)的镇街可通过新增绿地面积,使用孔隙性材料改善不透水下垫面层,推进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材料,逐步改善局地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气象专家也建议倡导使用绿色能源,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温室气体会阻碍地表热辐射向高空传导,使热量聚集在地面,从而加剧城区内气温的升高,因此应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在科普工作中也应加强减缓热岛效应的宣传。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