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抢建方舱医院的人 [复制链接]

1#

广州一处健康驿站施工现场,钢筋工人在施工。

人是从五湖四海赶过来的。

广州,一座近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建设,他们亦在此发展、生活。眼下,广州面临三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这群城市的建设者也成了守护者。

为应对本轮疫情,广州加快隔离场所等建设,医院和隔离板房建设。与此同时,来自湖南、江西、云南、四川、广西、福建、辽宁等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加医院的队伍中。

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医院建设工地,见证建筑工人们在泥泞草堆、复杂山地顶风冒雨,转医院和隔离板房建设完成。紧急关头,这群建筑工人们以己身躯守卫着他们的第二故乡——广州。

南方日报记者徐勉朱红鲜吴扬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吴明

应急

数万人在一个项目同时作业

“一通电话,我就知道事情不对了。”11月13日晚上10时,在深圳宝安区务工的机械工人陈少光接到了组长的电话,通常情况下,除了任务期间,这个老乡不会这么晚来电,但电话里,对方却匆匆留下一句:“来广州,今晚出发。”

听到广州疫情吃紧,陈少光迅速打开手机搜索一番,连日的新增数据让他心头一紧,二话不说赶紧准备出发。

“到了!”11月15日凌晨2时,安装工程师聂浩和12名中建四局的管理团队成员驱车抵达了广州一处健康驿站施工地,按照要求,他们必须在5小时之内,完成超过70亩的场地平整工作,为后续建设打好基础。但此时呈现在工人们眼前的,还是鱼塘、泥地和半人高的荒草。

“大家都急,甚至来不及电脑出样。”项目工程师张佳盛说,现场的碰头会上,自己手绘出了施工图,通常情况下,同行们大多习惯于在电脑上将图纸绘制出来然后开会讨论。然而,这天仅仅用了1个小时,他们就将南沙的地块“庖丁解牛”,绘制出了其所负责区域基本的设施位置和道路情况。他们将在这里建设广州最大的应急隔离转运点,建成后可容纳超8万人。

板房安装工人吕新*常年从事板房安装工作,应急项目更是他的拿手好戏,此前曾在天医院,而时间这么紧、要求这么急的援建任务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而对大部分建筑工人来说,他们平时做的是房建工程等常规建筑项目,少有人干过应急工程项目。在珠三角做了5年的建筑工人小于说,尽管对应急工程有过初步设想,但还是没想到健康驿站项目“现场这么大,来的人这么多”。

数万人在一个项目上同时作业,是医院和隔离点建设中最常见的情景。

在白云应急点上,曾经的旧货市场一夜之间变了模样,几十台挖机同时作业,拆掉了破旧的厂房,崭新的白色板房则在一夜之间建起。一块三角形的地块被分割成三个大片区,再切割成网格,由不同的队伍负责,同时开建。

湖南常德小伙子段学*跟着舅舅来到了广州,他虽然年轻,但干水电建筑也有两三个年头了。施工现场,凡是有屋顶的工作,段学*总是头一个爬上爬下,身手好不利索,对他来说,广州是除了老家之外最熟悉的地方,一年里多数时间待在这座城市,“有活干时就在广州挣钱,没活干时就在老家休息一下”。

工人们需要倾力合作,老师傅们通常已能和其他工人熟练搭档,甚至还能听懂对方的家乡方言。来自河南的鲁建局带着将近70名工人抵达建设现场,其中不乏湖北、江西工人,为此,他常常需要讲话时拉高嗓门,反复几遍,着急的时候就拿起喇叭,把河南口音的“一二一”录进去播出来,弟兄们跟着节奏走,拉电缆时也就更能使上劲。

福建工厂主老张医院,立刻组织工人开始加班加点生产板材,在他看来,这些年自己受惠于广州、发展于广州,广州有需要义不容辞。

聚力

这拨人和下一拨人接力跑

建设开动,大伙正以最快的速度推进项目进展。

“三班人倒班,人休息,工程不休。”22日深夜,广医院施工现场依旧闷热,余名工人们正在为最后的交付工作收尾。

孙章建是现场板房组的组长,完成白云、增城的任务后,他又带着多名工人赶到了*埔。为了抢工期,用最快时医院的建设,这些天,工人们日夜赶工。有人累了,就坐大巴车回去休息,休息好了,再继续干。

搭建方舱需要几步?“一房两顶四柱,框架就能搭起来。”孙章建告诉记者,如今在场内的这些隔离房,每个重约1.7吨,先在地面架设好水泥墩,再用吊车将板材吊装,随后工人进场,将柱体与板材打上螺丝,一间板房就成了。

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干起来,孙章建却小心翼翼。通常情况下,4根立柱架设完毕后,吊车会把房顶缓缓吊起,工人们就需要爬到梯子上将接口处的6个孔位对齐。随后像孙章建这样的“主工”一边让“辅工”拿着对讲机和吊机沟通下降,一边再用螺丝枪将“一柱一面”紧紧锁住。

4个人、6个人、8个人,工人们按照不同工序,分批进入现场。用东北小伙聂浩的话说:“盖方舱,就是咱这拨人和下一拨人接力跑。”

聂浩说,肉眼可见的速度,两栋房子就成形了,“上午西边这栋才刚起,下午东边这栋都完工了。”

医院的架构初步搭建完工,电工叶林深就和同伴进场了,他们需要尽快将房间内的电路和走线布置完毕,达到合格的居住条件。为了通电,叶林深等工人们爬上爬下,将一个个房间“点亮”。夜越深,被“点亮”的房间就越多。

一些体量大的项目,要求项目施工者们能够做到同步协调。项目工程师张佳盛所督战的临时指挥部里,一张清晰的图纸张贴墙上,“东边快了,就可以把人手调到西边赶进度。”

在板房放置地面之前,需要清晰的定下其坐标。“90后”刘兆阳作为测量工程师,需要为每一个板房敲定精准的位置,他需要用仪器测定每一块石墩的方位,常常绕着工地一天就是3万步。

鏖战

“人等料”愁坏了一群人

“加人,加料,加车!”

建设高峰时,经常可以看到,工地上来往的车辆将施工现场的道路围得水泄不通。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原材料的生产和运输顺畅才是建设提速关键。

凌晨,在*埔知识城医院项目建设现场,一辆辆来自五湖四海的货车载着“打包箱”抵达广州,从生产到安装,接力者们不停歇,只为抢出时间,早日交付。

“广东的厂家都被我们订光了,现在是从福建、湖北甚至山东调货过来。”中建四局华南建设公司设计院王生玉说,为了支援广州医院建设,这些天已调动全国的兄弟单位加紧生产,厂里生产一车,就往广州运一车。

广州的雨一会大一会小,一下就是三四天。接连的阴雨天也给施工建设带来不少麻烦。

南沙的道路上满是泥泞,常常步行而过,一脚下去,雨靴就被厚厚的泥浆拖住。一天下来,泥路走多了,工人脚上的泡就不停地往外冒。

人走得慢了还能加速,但车子一慢,工程可就得慢下来。在广州最大的应急工程南沙健康驿站项目建设现场,建设者们最着急的还是“人等料”。料不来的时候,工程师只能和工人们“纸上谈兵”,“在施工图上给工人们做交底,让他们熟悉情况,等料来了就接着干。”

在工地外,货车、装备车经常会排长队,货柜车长,别说进场,现场掉个头都需要20分钟。

要建房,先通路。指挥部开始发挥现场“神经中枢”的作用,他们与交通部门联动,疏通现场道路。在建设现场,一夜时间,就铺设出一条16米宽的水泥道路,并规划出一条“单循环”卸货路线,大小货车这才顺利通行。

由于工期时间紧,现场的供电又不稳定,工人们还在黑灯瞎火中赶过工。大家互相帮扶,靠头盔上的手电把电线一根根接通。

凌晨2时许,广州*埔上空再次飘起细雨。一批工人即将被换下休息,另一批工人已抵达工地,孙章建带队交接后,坐在大巴车上发了个朋友圈:“辛苦奋斗只为更好的明天。”

破晓

有人回家,有人转场继续开工

应急工程现场的防疫工作同样重要。

每天清晨,刚刚抵达现场的工人就排起队伍,先做一次核酸,若有忙碌者来不及,也须在晚上离场时补上。整个施工过程中,工人们除了徒手搬运货物之外,还需要时刻戴着口罩,保护别人,也保护自己。

尽管每个医院和隔离板房建设现场的卡口各不相同,但在进出上却遵守着相似的规则:进出过三道关口,查三个码,离场还需扫出场码。

“不怕,咱干这活是光荣的事。”来自云南的吴新华和妻子苏昂在工地待了5天。尽管施工繁忙,但每天晚上两口子都会和家里13岁的孩子打一通视频电话。晚上休息后,他们在视频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广州盖方舱。何为方舱?他说不明白,只是告诉儿子:“我和你妈妈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工人,但人家需要咱们,也可以尽自己微薄之力。”

中建四局五公司南沙健康驿站项目三区现场副指挥长罗未来是湖北人,此前他曾经参与过武汉雷神山、火神山项目的建设。对于罗未来而言,“雷火”的这段经历,既是经验,更是精神,“现在还有人在等待,我们要赶紧把医院盖起来”。

这些天,尽管在工地上没日没夜地干活,但罗未来最挂念的还是身处海珠区的湖北老乡,“前两天有个侄女发信息给我,说在海珠被封控快两周了。我告诉她,广州正在全力盖方舱,不要怕”。

万邦公司的黎玉婵说话柔声细语,光看外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番禺姑娘可是项目上最难缠的人,她熟悉每一道工序,并时刻盯着,提醒工人们哪里进度慢了,哪里还需要加把劲。在她的帽子上,每天做一次核酸会贴上一个卡通图案,如今,帽子前沿已经贴满,她已经10天没有回家了。

结束了在广州白云区8天的日夜奋战后,这批工人们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前往下一站:湖南工人刘颜学要和兄弟们完成就地隔离,随后一同乘车返回老家;江西工人杨泽打算返回东莞的在建工地,“着急的事干完了,需要回原来的工地接着干”;四川工人杨正权则跟着大部队,再次转场,他说进度有些着急,需要更多人帮忙。

新的一天将来临。

统筹:伍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